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阳泉师专中文系的张姣姣,在我们平定县城,有一处的小巧精致、宁静灵秀的民居,20世纪初,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名闻天下的才女,她就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评梅故居,走进评梅故事。
石评梅原名汝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我国现代妇女运动和女性文学的先驱。她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结识了李大钊、鲁迅等一大批革命的先行者,她与山西最早的共产党员高君宇的生死苦恋,令人感叹不已!然而风华正茂,一缕梅香,却悄然而逝。她26岁的人生轰轰烈烈,有滋有味,给我们留下了一名新文化运动骁勇女将的战斗身影。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她自幼聪颖好学,父亲不仅教石评梅传统的“四书五经”,让她自小就接受了严正规范的国文教育;长大后,还送她到省城太原上新式学堂。待到“五四”的风从北平吹到太原女师时,极大震撼了石评梅。当时迫于学校森严的校规,石评梅和同学们被困校园中,无法外出参与社会活动。但这并不能浇灭她的满腔热情,石评梅出不去校园,就在学校里写文章,张贴在墙上来表达意愿。她还提议创办了一份刊物,作为同学们发表意见的园地。然而刊物出版两三期后,就被校方强制封刊了。石评梅作为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也受到校方开除学籍的处理。后来,念在石评梅平日里成绩优异,素有“才女”之名,才免于除名。这次经历,对石评梅的影响很大,让她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未来:是像母亲一样,找个体面的人家嫁了,过相夫教子的日子;还是继续求学,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19年夏,从太原女师毕业的石评梅,做了一个重要抉择:去北京求学。因为那里不仅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还是民众斗争的前沿阵地、全国的文化中心。18岁的石评梅,梳着一头短发,拎着一只藤编小箱,拜别双亲,只身一人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车,准备报考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石评梅走上了她的“北漂”之路,但凭一份孤勇来到北平的她,直到报考时,才知道当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不招国文系学生。这可怎么办?既来之,则安之。在综合评估自己的能力后,她选择以体育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并立志“以健康之精神,作伟大事业”。幸运的是,李大钊从1919年起,应邀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石评梅有幸学习了这些课程,成为李大钊的学生。新思想的融入让她快速成长,她在第一首新诗《夜行》中这样写道:“车声辚辚,好像唤醒你做噩梦的暮鼓晨钟!萤光铄铄,好像照耀你去光明地上的引路明灯!”
石评梅是“五四”运动影响下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文学才女,在新文学的星空里,她的文学才华曾闪放过令人注目的光彩。民国11年,她写了话剧剧本《这是谁之罪》,剧本以深沉的笔触,呼唤“五四”运动以后的青年,不要被旧的习俗势力软化而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民国13年,她和陆晶清主编《妇女周刊》和《蔷薇周刊》,为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大声呐喊。友人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后,她在《血尸》《深夜絮语》等文中深切悼念,并悲愤地表示:“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民国16年,她在《无穷红艳烟尘里》一文中,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春天称为“阵阵的风沙里夹着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李大钊英勇就义后,她在《断头台畔》中悲壮地指出,烈士的“鲜血已沐浴了千万人的灵魂”。她虽然活跃在北京文坛,却不忘家乡故土。她为思念父母而作的《我的中秋》《归来》以及回忆童年生活的《红鬃马》《白云庵》《社戏》等都是感人的力作。评梅还是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精神影响的教育家。她投身教育事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成就突出。她大力提倡女子教育,一贯反对轻视女子的封建思想,深切关心妇女解放运动;她主张情育教育,以真正爱护的感情去打动和引导新一代;她还提倡教育应该是全人格的陶冶,认为一个教师若不以自己的人格与学生接触,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因此她被学生誉为“母亲式的教员”“我们的星”。评梅不仅能严肃、深沉地对待爱情与生活道路,而且对爱情和生活道路作过深入的思索与熔铸。她在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征途上,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结识了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高君宇,并在革命与进步的事业中相知相爱,忠贞不渝。民国14年,君宇英年早逝后,她悲痛欲绝,将自己的照片与恋人合葬,并亲手题写了碑铭。民国17年,石评梅病故后,葬于陶然亭高君宇墓侧,实现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评梅以她的人品和文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她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曾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与重视。1983年由杨扬编辑、整理,邓颖超题签的《石评梅作品集》出版行世。依据描写石评梅一生的小说《风流才女》改编成的电视剧《评梅女士》,也于1990年问世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为大力弘扬石评梅精神,着力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打造石评梅文化育人品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资源和新途径,阳泉师专中文系倾力打造了话剧《梅魂》,这部话剧既具有艺术性又凸显了教育性,既是对石评梅革命思想的极好展现,也开展了对思政育人的积极探索。中文系还成立了石评梅文学研究课题组,通过石评梅精品微课创作,石评梅研究教材的编订,举办“聆声寻梅”——石评梅诗文诵读会等活动来深入挖掘石评梅思想文化的思政育人价值。
石评梅的一生,跌宕起伏。那些心酸粘合的过往,被她一点一滴的跃然在纸上,阅之落泪,但又不得不为她的坚强震撼。就像她说的一样:人世艰难,偏要活得好看。石评梅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不妥协的精神,以及对爱情执着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