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走进“巾帼先锋故事会”第三季第三单元“优秀文化永传承”。我是青年教师王启萌,本期我为大家讲述的是诸葛亮的家书《诫子书》。
晚年的诸葛亮,留给外人的是慷慨激昂的《出师表》,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则是这篇饱含深沉父爱与谆谆教诲的《诫子书》。这封家书,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地道出了他对儿子的期盼:做一个淡泊宁静的君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最终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一生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前夕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诫子书》究竟写了什么?从中可以体悟到哪些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家书。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话用现在的白话来解释,大概意思是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的安静来修养健康的身心,凭借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淡泊名利,就无法树立明确的志向;不排除干扰、心静止水,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的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焦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只能困守在自家狭小的茅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这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家训、家风。静心修身养德、志向坚定明确、惜时勤勉学习,是诸葛亮给出的成就君子的良方。宁静之下,心阔无疆;恒久之中,天道酬勤。“静”是前提,“学”是基础,“广才”是目标,然而这些都需要“明志”,方可成为真正君子!君子须有志、有才、有德,不可偏废!古往今来,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必然具备高度专注的能力和恒久的耐心,经得住外在的各种诱惑,修身静心。为此,在《诫子书》的结尾,诸葛亮反复叮嘱儿子万不可“淫慢”“险躁”,如果不能坚定意志、珍惜时间,就会导致“悲守穷庐”的后果。
“至文不过家书写”,这篇《诫子书》,短短86字,言简意赅,纸短情长,平易朴实却意味深长,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所得所悟的总结,是作为父亲对自己儿子的谆谆告诫、殷殷期盼,也成为后世人们规范自身、教育子女的至理箴言。在选择更多、诱惑也更多的今天,在节奏更快、压力也更大的今天,“静”与“俭”的力量,“志”与“学”的坚持,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与收听!
分享人:王启萌
202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