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tcy8722(欢迎莅临)

巾帼先锋故事会

首页 > 党政管理 > 工会 > 巾帼先锋故事会 > 正文

阳泉师专“巾帼先锋故事会”第二季第九期:冠山书院

2022年05月16日 12:08阅读数:

阳泉师专“巾帼先锋故事会”第二季第九期:冠山书院

主讲人:阳泉师专基础部思政教师 孟荣荣

悠悠古州,书香馥郁;潺潺绵河,古韵久长。平定,自古就以“文献名邦”享誉三晋大地,而这一美誉的由来,不能不说与一座山有关,它就是位于平定县城西南4公里的冠山。

冠山是一座文山,而书院文化无疑是其最亮丽的闪光点。从宋代末年至清代中叶,在这里先后出现过冠山精舍、吕公书院、名贤书院、高岭书院、槐音书院、崇古冠山书院等众多的书院,传承着古州平定绵延不绝的书院文化。

北宋末年,继全国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这四大书院之后,在冠山上,诞生了一家民间私办书院——冠山精舍。

元朝初年,中书左丞相吕思诚在“冠山精舍”的基础上,扩建为“吕公书院”,成为山西显赫一时的最大书院,也称“冠山书院”。

崇古冠山书院创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一年,奉直大夫孙裕重新修建,这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冠山书院”。

随着时代的变迁,冠山上的好多书院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崇古冠山书院”依然挺拔如初。

崇古冠山书院座落于冠山腹部。门外有一高大的石牌坊,镌刻有楹联“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横书“欣饮南风”。书院正门题额“崇古冠山书院”,左右两侧各书“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字里行间透着书香阵阵,书声隐隐,书趣绵绵。

书院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内院正面有窑洞五眼,居中一明两暗称“崇古洞”,里面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古时是教书先生授课的地方。元明清三代,来自平定、乐平、盂县、寿阳的无数学子,负笈远游,受业名门,在这里聆听儒家典籍,苦读圣贤之书,心系天下,博古通今,涌现出了吕思诚、乔宇、郭纮、张三谟、延论、傅山、窦瑸、张佩芳等一批硕儒名臣。

时迁世易,斗转星移。清雍正二年,平定知州李濂改建平定上城州署西的原“太原同知署”旧址为学院行署(在今阳泉师专第一餐厅周围)。清乾隆十六年,平定知州王祖庚借用学院行署做为讲学所,因上城为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旧称榆关,为借历史胜地彰书院名气,取名“榆关书院”,这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所官办书院。

乾隆三十年,平定知州陶易取嘉山之水穿城而过,寓“兴教育人、源远流长”之意,改名为“嘉山书院”。

乾隆三十三年,知州陶易改建讲堂5间,吏部侍郎梁国治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命名“千树堂”,原来的后五间仍沿用原名“崇贤堂”。号舍耳房共34间,东为东井亭、文昌阁。乾隆五十年,学政戴衢亨易名为“冠山书院”并陆续增修,有房屋50余间,规模宏大,盛极一时。大门前有一对牌坊,东为“风行文教坊”,西为“雨化英才坊”。现仅存零星碑记石刻。

从榆关书院成立至清朝消亡的100多年间,从这个“冠山书院”走出了黄璟、孙裕,祁寯藻、张穆,杨集义、蔡侗,张大楞、蔡荣寿等一大批名贤志士。

两个“冠山书院”。一个是依然挺立在冠山上的“崇古冠山书院”,一个是平定上城已经荡然无存的“冠山书院”,前者人所共知,后者在现代人中间则少有人知了。

清嘉庆十二年科举乡试,平定有10人中举,5人名登副榜,这是平定读书人参加科举乡试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有4人后来考中进士。嘉庆十六年,平定知州吴安祖为表彰这一光辉成绩,振兴文风,在春秋楼通往南天门大道的峡谷口上(今冠山镇小峪村山上),建造了“科铭坊”并镌刻一联:“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这也就是平定老百姓俗称的“红牌楼”,后人也称为“文献名邦坊”,平定“文献名邦”的美称由此而来。后来,红牌楼被毁。1989年,为铭记历史,振兴文教,在冠山腹部,重现修建了“文献名邦坊”。

古迹荡然去,书香永流传。清光绪二十九年,冠山书院改建为平定中学堂;1949年,平定中学堂改建为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1989年,山西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与平定师范合署办学;2010年,山西特师、平定师范与阳泉教育学院在此合并,组建了太阳集团tcy8722。

如果把平定的书院文化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北宋末年诞生的“冠山精舍”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冠山书院”无疑是这条长河中最为宽阔的一段河面,而今的阳泉师专则已变得波澜壮阔、浪涛汹涌。

书香悠悠,沁人心脾;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几百年风行文教、雨化英才,冠山书院的文脉人气在清幽中传承,涵养而不露。生于斯、长于斯的阳泉师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岁月,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师资。

七秩芳华路,七秩育人心;七秩强国志,七秩桃李情。如今的阳泉师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立德树人、涵育英才、铸造师魂的方向,凝心聚力谋发展,合力攻坚求突破,努力开创重塑性改革、内涵式发展的新局面,正朝着全省一流师专的目标大步迈进。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在中国教育的奋进之路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新征程中,以创新之动力,襄助复兴之伟业,续写更加辉煌的育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