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走进巾帼英雄故事会第三季,第二单元清廉故事润心田。我是本期主讲人王夏琳,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的廉洁故事。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江苏怀化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书画驰名中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国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范县、潍县知县。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国,有德于民。
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七年,竟有五年连续发生水灾、旱灾、蝗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板桥寝食难安,上书朝廷请求开仓放粮,为此他做过很多诗词,如:《逃荒行》、《孤儿行》等,都是忧国忧民之佳作。为缓解灾情救活灾民,郑板桥不惜触犯上峰,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果敢与勇气。
郑板桥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为了帮助灾民渡过荒年,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并号召富户开设粥棚,严禁哄抬物价,一系列的举措解救了大灾大难中的潍县人民。这些政绩在郑板桥的行书代表作《修城记》中可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时讲话:“郑板桥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事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他在《墨竹图》的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郑板桥这样的举措,得罪了权贵,无奈只能辞官回乡,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在潍县整整呆了7年,临走的时候却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三头毛驴拖着全部的家当,离开的那一天,城内万人空巷,老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50里开外的昌乐境内,板桥感动不已,他叫书童拿出纸墨,在驴背上画下了一幅《竹石图》并写了一首诗“乌纱抛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出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这不是悲歌,这是真正的超然和洒脱,郑板桥给潍县人民留下了竹的气节,清高和情怀,而带走的是他的一身傲骨和两袖清风。